最近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关于人际关系的话题,这里对我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下整理与记录,以备日后查看。

# 独立性 & 社会性

人类是社会化的群体,而个人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自己的保留地,正是它的存在,每个人才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个体。

# 独立性

保留地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划清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体的局限性。没有哪两个人内心的深处是完全一样的,即使是同卵双生。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比你自己更加了解自己。

另外,保留地的存在也使得其他任何人的经验都不再完全地适用于你当前的状况。面对一些来自内心深处的问题,只有你自己有解决它们的可能(因为只有你能够零距离地接触它们)。而在这个过程中,其他人的经验建议只是给了你外部的启发或激励。

自己内心问题的答案,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出来,要在自己的内心中感悟出来。

# 社会性

另一方面,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人总是要互相交往的,一系列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会油然而生。阿德勒心理学指出:

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
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即使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我对此的理解是:

人之所以会感到烦恼,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总会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而这些烦恼是无法根除的。对于孤独,只要我们知道那个可能的存在(哪怕未曾谋面),孤独感总会在某个时候笼罩我们的心灵。

只有明确地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存在,或者说社会这个概念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我们的烦恼才有根除的可能,并且在这个时候,孤独的概念也显得毫无价值。

因为我对心理学、哲学与社会学的了解较为肤浅,这里就不再做过多的解读了。

# 友情 & 爱情

接下来的很大一部分篇幅主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下整理。

# 喜欢与恐惧

先抛出一个问题:爱情是友情的升华还是友情的变异?

近期看到过这样的一种论述:

被他人喜欢会带来恐惧感,单方面地喜欢还稍好一些,而互相喜欢会导致关系的加速瓦解,即使是相互接受了,也会产生更复杂的问题,结果还是悲剧。

其给出的原因如下:

A仅仅是怀赤诚之心地与B交友,但B却表达了爱意,会使A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拒绝:必然失去一个好朋友
接受:不顺应本心,不会有好的结果

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观点大概可以概括为:

不想因为友情变质为爱情而失去一个朋友。

于是我便产生了这样的一些疑问,也希望读者冷静思考一下:
作为被表白方

  1. 如果你拒绝了对方,你是否愿意继续与对方做朋友,并且不带任何滤镜地去看待对方?
  2. 如果你觉得你有未来有接受对方的可能,你是否愿意在这次拒绝的时候告诉对方你拒绝TA的理由
  3. 如果对方成为了更好的人并再次表白,你是否愿意接受(即收回你的拒绝)?

作为表白方

  1. 如果你被拒绝,你是否愿意继续与对方做朋友,即使未来永远不会被接受
  2. 如果你找到了更合适的那个人,你是否会断了与这个人的联系?(不考虑那个人的作用)
  3. 你是否愿意在对方的意见下改变自我对方,即使未来永远不会被接受

以下是我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比较难以接受,甚至有些不太符合认知,但确实是我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
作为被表白方

  1. 我愿意做朋友,对方的表白只是告诉我TA对我有一些在朋友关系之上的额外的情感,这部分情感不应该影响原有的友谊
  2. 我可以接受。因为人总是处于变化与发展中,此刻的稚嫩并不意味着永恒的无知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我也愿意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基于(1)的朋友关系)。
  3. 同(1)

作为表白方

  1. 我愿意做朋友,对方不喜欢我是对方的课题,我尊重对方的意见,也不会对其妄加干涉。
  2. 不会。爱情和友情本该同等重要。因为爱情而献祭了一份珍贵的友情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3. 愿意,且感谢对方。对方给出一个改变自己的建议,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就是友情和爱情是否平等如何定义爱情

# 爱情与友情

这里再抛出一个问题:恋爱是结果还是目的?
以及再结合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爱情是友情的升华还是友情的变异?

以下是我的看法:

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友情,它是以友情为基础而生发出的一种附加的情感,是友情达到某一阶段而演化出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看法,我目前对恋爱与友情的关系持这样的态度。这个观点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情况(实际操作起来尚无经验,有些部分可能并不正确):

如果与异性交往的原始目的是为了恋爱,而忽视了建立友情基础的这一重要环节,即使短期时间内收获了爱情,未来也很容易因为彼此缺少以友情为基础的相互信任与理解而导致出现更多的情感问题,甚至是爱情的破灭。而到了这一地步,因为从未有过友情的维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分道扬镳,甚至是怨恨

如果最初的出发点仅仅是建立友谊,就像与其他普通的同性朋友交往那样,结果可能有所改善。彼此之间会有更多的空间,不会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而当友谊达到了足够的高度的时候,如果彼此之间有一些特殊的感受(大概是……缘分?),那么爱情自然会诞生。而且这种建立在友情之上的爱情,可能会更加稳定

当然,也不否认即使是纯粹的友谊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破灭的可能。

对于友情和爱情是否平等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平等的。
既然认为爱情是友情的一种额外产物,而不是友情的进化,那就要承认爱情和友情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友情→爱情”箭头以后的部分

对于如何定义爱情这个问题,因为我也没有相关的经历,对从友情到爱情间的界限感到十分模糊,或者说我也不清楚挚友可能的恋人临界点在哪里,就不予讨论了(插个眼,未来可能有callback)。

# 性别与性取向

以及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性别与性取向(不看待)

《亲密关系》里面有这样一个观点:

性别是由生理构造和社会与文化共同作用形成的。
每个人都具有工具性表达性的特质,在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总是认为男性有更强的工具性,而女性有更强的表达性

这里有个前提,在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这就意味着其实人们是对性别有刻板印象的。
然而,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本不应该存在因为我是…性人,所以我必须…样的这种想法。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是以性别为理由拿着所谓的标准去衡量和对待每个人。

当然,如果只是考虑生理性别,那么只承认男和女两个性别 (不然体育赛事还怎么玩?)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性取向,我的态度是理解且尊重
这个问题可以归结到喜欢的问题,喜欢哪个性别的人是他人的课题,我们不应妄加干预,而且本该没有什么差别。

# 参考与鸣谢

此处感谢一些朋友,本文一些观点与问题的答案的是在我与他们讨论与思辨的过程中得出的。他们的观点对我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以及两本参考的书籍:

  1. 《被讨厌的勇气》
  2. 《亲密关系》